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三章 三顾茅庐青花罐(2)(3 / 7)

、后堂、卧室逐渐展开,里面按生活习惯摆放着不同款式家具,仿佛主人正在这里生活。展厅非常宽阔,虽然参观者很多,可一点儿也不显得拥挤。

我们俩假意看了几件,开始东张西望地去找罐子。一路心不在焉地看过去,我们不知不觉走到展厅最深处。

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展示区域,三面用雕莲花格的黄杨木窗隔开。正中是一张独板围子罗汉榻,上面搁着张如意云头紫檀炕几,榻上还铺了一件碎花湖皱面儿的条褥、一条大迎枕。这是个见客的布置,而且见的还是亲近客人,可以直接上榻相谈。后头立着螺钿侍女执扇八扇屏。在榻前放着两件柚木嵌瓷心圆凳、两件荷叶高脚六足香几、一张五屏镜台,远处还放着一个包银斗橱与黄梨木小茶架子。

为了增添效果,香几上摆着两尊博山炉,里面真的点起了熏香。香烟飘袅,缭绕之间透着世家大族的富贵之气。

看得出,这是展厅最核心的一部分。整个布置雍容华贵,还特意用了顶灯垂照,更显得气度非凡。

眼前摆出的这些家具,恐怕个个都有来历,只是我看不出其中玄机。唯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,布展者把明、清两代的物件混杂在一起,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协调。

明代和清代的家具之间的风格差异挺明显。明式木器造型简约,典雅质朴,几乎没什么装饰,看起来清爽利落;清代家具厚雕重饰,有繁复之美,但比明式要臃肿浮华。

两种家具摆在一起,正如瓷器里的雍正瓷和乾隆瓷,风格差异太大,连药不是都能看出不协调。真不知道沈家是怎么想的。

当然,我们真正的注意力不在这,而是在罗汉榻和八扇屏之间的空隙。那里搁着一个青花大盖罐,高度和腹宽都差不多三十厘米。它的底部明显被垫高了很多,在这一堆紫檀木、黄花梨的家具中显得分外抢眼。

我和药不是对视一眼,同时朝那边靠去。可惜前头有一根粗红绳给拦住了,还挂着一块牌子写着“禁止入内”,只能站在外头看。左右两个安保人员,看得很紧。

没办法,我们只能尽量凑近,把身体压向绳子,踮着脚去看那罐子的细节。

那青花罐的颈部是水波纹,肩部是缠枝牡丹,在最宽阔的罐腹,绘着三顾茅庐的人物图:诸葛亮羽扇纶巾,盘膝坐在松下,旁边一个童子捧琴而立,另外一位童子做禀报姿态。在另外一侧,刘备在柳树下恭恭敬敬躬身等候,关羽张飞面带不忿,似在悄声交谈。在更远处,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,正牵着赤兔马往前走。

诸人神态惟妙惟肖,画工相当精致,执笔的是个丹青高手。

两个罐子除了人物图不一样,款式几乎一样,都是丰肩圆腹,宽浅圈足,而且上下纹饰完全一样。我回想了一下,发现从笔触来看,施釉的画风和鬼谷子下山罐如出一人之手。可以判定,这两个罐子,必然是同手所勾,同窑所出,同属一套。

至于这个罐子的真伪,不必多说。它的釉面泛白,但积釉处发青,这是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的,极难做假。这不是我在炫耀学问,是刚从《玄瓷成鉴》里学来的小技巧,现学现卖而已。

我们还想往前靠,保安立刻走过来喝止。我们俩没办法,只好拿起相机——好在这个他们不禁止——嘁里喀喳拍了几十张照片。

我们拍够了照片,又去找解说牌。这次因为要面向不懂古董的社会大众,沈家在每一件家具或文物旁边,都细心地放了一个解说牌,上面有名字、年代和简单的介绍。在行家眼里,这介绍写得太简略,但对普通人来说,足以让他们知道这东西有多珍贵。

这个罐子的名牌上,写着:青花“三顾茅庐”人物图罐,明代。然后说了一堆做工如何如何精致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话。

我忽然很好奇,药家人为何把它断定在明代呢?

还有,老朝奉麾下以山头来分,卫辉那边的老徐,是鬼谷子山头的,那么会不会也有一个山头,叫作茅庐或者诸葛亮?其他三个罐子,是不是也各自代表一个山头?老朝奉为何对这几个罐子念念不忘?

无数疑问,纷沓而出。我手扶隔绳,眉头不期然地皱在了一起。

我在琢磨这个之时,药不是正板着一张脸,观察四周的环境和摆设,有时候还举起相机,对着安保人员和天花板拍上几张,跟间谍似的。

我们俩正忙活着,周围的参观者越来越多,甚至还有几队中小学生,让老师带着排成一队往前走。这些学生叽叽喳喳吵闹得很,老师队前队后忙活着管孩子。忽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子一猫腰钻过绳索,朝里面跑进去。旁边个胳膊带两道杠的小女孩大喊:“老师,王小毛又乱跑了!”

老师回头一看,登时吓得脸都白了。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,万一真给那调皮鬼弄坏一件,可不得了。她不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